——淺談中國養豬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作者:常務副總裁 高全利 / 市場總監 朱信鋼 / 關內生豬產業化中原區總監 牟成龍
中國的養豬業在經歷了“新冠”和“非瘟”兩大疫情的沖擊之后,正在進行著一場偉大的變革,以燎原之勢席卷行業各個領域,并且必將以鳳凰涅槃之姿傲視世界養豬業,實現從數量第一向成長速度最快、進步幅度最大、未來前景最廣闊的階段性成功邁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伴隨著無數的痛苦與眼淚、犧牲與付出,并以艱辛的拼搏和艱難的成長為代價。
2019—2022年,短短4年時間里我國養豬業的巨變是翻天覆地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養豬業的變化是系統的、復雜的:既是結構性的,更是深層次的;既是全國性的,更是全產業鏈的;既是規模化、集約化的,更是智能化、標準化的;既是資本化了,更是金融化了;既是致力于戰勝“非瘟”等疫情影響的,更是深耕于提質增效降本的;既是潛心于飼料安全節能減排的,更是延展至屠宰加工食品創新的;既是著眼于產業布局搶位占位的,更是著手于種業革命謀篇布局的;既是加強了洗消防控,更是完善了檢測督查……
市場總是會客觀逐步修正一切不符合發展趨勢的行為,并且給那些尊重事物發展規律、正確做事情的人和企業以公正的回報。盡管有時會有所延遲,但是從未缺位,上述所有的發展變化正是這種現實的真實寫照。
中國養豬業的大變革是在“非瘟”的沖擊下拉開序幕的,又趕上了新冠病毒疫情,更多了幾分悲壯的色彩。不管是一觸即潰的散養戶,還是越戰越勇、奮不顧身的大集團,還是在夾縫中艱難抵抗的中小型家庭農場和伺機而上的中大型養殖場,都是傷痕累累。這是生產力之戰,更是觀念之戰、變革之戰。整個行業在艱辛的“奮戰”之后,實現了五個重大的突破:
第一,打破了“南豬北養、北豬南調”的供應格局。南方養豬業快速崛起,并且后來居上,基本上緩解了供需關系的緊張,達到了初步平衡。西南地區與華南地區的增速與增量迅猛,區域豬價差越來越小。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將持續減量,西北地區因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種源基地的首選。
第二,突發的“非瘟”徹底打破了原有的種豬繁育及供應體系,使之幾近崩塌。隨后的復產之風極大地促進了從國外引種的熱情與數量,客觀上優化和提升了種群的質量和數量,為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形成了新的種豬培育邏輯和供應體系。 這兩年國家大力推動種源培育計劃,更是提升了目前中國種豬繁育能力和體系,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
第三,徹底顛覆了養豬人的傳統思維模式和養豬方式,并且實現了結構性的大轉變:
(1)養豬人的層次大大提高了,行業門檻高了,博士、碩士、本科生蜂擁而至,如同淘金客,各行各業的大老板紛紛投資養豬業。
(2)養豬從窮人的偏愛變成了富人的喜愛。養豬從窮人養家糊口的無奈選擇,轉變為富人發家致富的重要選擇,其地位提升了。
(3) 養豬產業鏈發展模式成為相關領域和行業的成功企業擴展業務的主要選擇,因為它市場容量大,提升空間大,相對利潤率高,只是風險太大。
(4)養豬方式由輕資產運作、粗放管理轉變為重資產、高科技投資、精準化管理。
第四,由于養豬業結構性的根本改變,養豬的主體由散養戶主導轉變為規模化養殖場和產業化大集團引領,市場博弈的對象發生了重大改變。再加上政府的參與度和干預度高了,延續多年的豬周期規律被徹底打破,現在正處于新的規律形成的過程中,市場行情變幻莫測在所難免。
第五,在政府主導下的養豬業重整,讓敏銳的大集團和金融機構嗅到了千載難逢的良機,都不顧風險地大量投資,并迅速搶占市場份額。然而,市場的殘酷讓他們欲罷不能,只能更加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共同度過隧道期后分享陽光帶來的成果。
如今的養豬市場正處于巨變后的調整完善期,盡管一輪風暴之后的養豬業略顯狼藉,尤其是產能過剩造成的后遺癥需要很長時間消化處理,不過各方心態正在恢復到理性與平和。大集團貌似在繼續瘋狂地擴產能上規模,其實質是前期戰略與投資的延續變現,雖不能說是無奈之舉,但多數是之前產能的落地,并沒有新的征地和建場。畢竟當下中國養豬的存欄量與出欄量都達到了滿足需求的規模,并且大多數存量都比較有保障,短期內快速退出的可能性很小。此外,國家現在倡導共同致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不會支持大規模地擠壓散戶和家庭農場生存空間的行為。而且,目前也只有極少數的大集團還具有非常強的擴展能力與實力。
我判斷:未來幾年養豬業將從規模擴張期進入產業結構優化與經營管理水平提高期,進入新格局的筑底期。當然,部分龍頭企業的規模仍然會保持一段時間的較高速增長,但是總體趨勢已經形成,大集團的快速增長不是無限的,否則必將作繭自縛。優勝劣汰從來都不是以規模大小作為評判標準,而是以經營管理的質量與抗風險能力為根本。
這幾年散養戶快速退出養豬業的根本原因是收益與風險相比較嚴重失衡,機會成本過高。首先,他們基本不具備“非瘟”等疫病的防控能力,豬舍的客觀條件不允許;其次,政府從環境保護和“非瘟”防控等角度的清退;再次,散養戶輸不起了;最后,外部就業機會增多,沒有必要堅持養豬。這種情況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越明顯,散戶恐怕只能存在于自然防護疫病條件好、邊遠貧窮落后的地區了,并且多數人是那些不具備外出打工能力的留守人群。
家庭農場則與散養戶完全不同,他們為養豬幾乎投入了所有的資產和人力,養豬已經成為了他們難以放棄和割舍的一部分,退出對他們而言意味著破產。所以,他們只能全力以赴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決戰”。養豬既是他們的生存手段,更是他們發家致富的不二選擇。他們會全身心地鉆研養豬技術與管理,并且不計回報地參與生產管理全過程,他們將會是養豬方面的高手,他們的優勢將從管理和成本優勢上升至技術與成績優勢,他們的頑強將會超出絕大多數人的想象,他們愈挫愈奮的精神仿佛“打不死的小強”。他們是中國養豬業的中堅力量,他們需要加強的方面是合作與聯合,需要有效的組織平臺將他們凝聚起來,避免各自為戰造成的難以為繼。家庭農場另一個非常有效的活法就是與產業化集團合作,成為他們系統中的一部分,比如做放養場。這樣他們既可以發揮自身生產管理方面的特長,又能規避市場風險, 獲得恰當的利潤。
中大型養殖場是處于夾縫中的群體,他們突破了家庭農場模式的束縛,就像從農村走進城市的年輕人,有興奮和激動,更有對陌生與未知的恐懼。他們失去了以往賴以成功的管理與成本優勢,卻迎來了高等級的競爭,既要應對經營管理模式轉變造成的內部應激,又要對抗來自外部的干擾與市場客戶群改變的打擊,必須在挑戰中安頓內心的不安與大而不強的轉型升級。他們也像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有未來,但是首先要活好現在,對自己能否有一個正確的定位與發展策略,對他們未來的影響至關重要。他們與家庭農場相比,機會更多,但是也更加脆弱。
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從事二次育肥的人。 他們都是行業中比較練達的人,對養豬業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理解,對市場狀況也有清楚的認知,基本上都自認為善于撲捉機會,有著借雞生蛋的頭腦與本事。 然而他們也會因為過度貪婪而自陷絕境,偷雞不成蝕把米。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是現階段影響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會不失時機地改變市場出欄量和出欄體重,在低價區入市,到高價時出售獲利。他們比較成功地規避了“非瘟”疫情的風險,但是卻無法躲避趨同心理造成的傷害。因為二次育肥的大體重豬需求量有限,也難免因為過度操縱而形成堰塞湖,當其崩盤后同樣慘不忍睹。不得不說,賭博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夏日流光,絢爛中仍然時不時有雷電出現,花紅柳綠的愜意多是在碧波蕩漾的水邊。并不是每一個山坳此時都能夠感受到夏日的熱烈,率先享受明媚的總是向陽而生的生物。養豬業也是如此,天南地北的差異從未改變,次第開放的花朵兒都有自己的安排與命運。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鮮明的特征,中國養豬業散戶時代進化到規模化時代,并且開始了產業化的延伸,也有著明顯的特征:
(1)從掙錢靠對行情的把握,發展到掙錢必須靠生產管理增效降本。
(2)養豬人從靠存欄量和出欄量的調節來規避風險、創造利潤,轉變為靠穩定的連續性生產來降低市場風險,并且通過充分的市場分析來調節生產節奏,減少了投機,相對穩健。
(3)越來越降低勞動力的使用和依賴,通過設備設施與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管理,將生產管理變得簡單有效和穩定。養豬業的工廠化、智能化趨勢勢不可擋,為規模化和產業化創造了更多的可能。
(4)養豬業越來越將自己的生存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緊密聯系起來,短期行為大大減少。因為投資越多,風險意識越強,長期主義思維隨之而來。所以,無論是豬場選址,還是在建造的設計上都充分考慮了環保安全及水資源等重要因素。
(5)更加重視品種選擇與繁育體系建設,自繁自養與放養模式成為主流后,系統性、連續性是養豬人明智的選擇,科學性規劃與管理成為必然的常態。
(6)某些大集團產業鏈封閉式運營與家庭農場和中大型養殖場開放式合作,形成鮮明對照。造勢與借勢都在情理之中,行業進步的腳步邁得更大、更快。“集團+家庭農場”的合作運營模式更加受到推崇,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符合國家及絕大多數人的意志與理念。
歷史大勢浩浩蕩蕩,順勢則昌,逆勢必亡。所謂 的“時勢造英雄”,便是應運而生的豪杰。因此,認清現狀與趨勢即審時度勢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養豬業的新格局新業態正在快速形成中,置身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不僅要明察秋毫、洞若觀火,更重要的是要迅速提升自己的實力,善于借助外部勢力,順勢而為,才能大有作為。
在這樣變革的時代,倒在拼搏路上的梟雄,遠遠多于勝者為王的英雄。劉邦與朱元璋都不是靠武力值高于一切對手而笑到最后,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更是其過人之處。小人物能夠很好地活下來就是智慧,大公司失去機會也就意味著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