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飼料行業的熱點話題一定是飼料產品的禁抗無抗,人們圍繞這一焦點在廣泛深入地探討替抗的實施方案。然而與此同時飼料業的另一個重大發展趨勢,卻因為這個熱點被大多數人不自覺地選擇了忽視,那就是散裝料正在快速替代袋裝料,成為中大型養殖場和產業化集團飼料供應方式的首 選,即便是中小型家庭農場也將會越來越多地選擇散裝料。
在此之前,飼料的使用和供應方式經歷過三次大的轉型。
第 一次是以個體戶養殖為主的,由使用剩菜剩飯和菜葉、野菜、玉米及各種糠麩隨意混合后飼喂動物,轉變為外購原料簡單自配階段。飼料廠銷售的主要產品為各種飼料原料和復合型飼料添加劑,比如麩皮、豆餅、米糠、多維多礦、貝殼粉、石粉、氫鈣及預混料等。
第 二次轉型升級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散養戶和中小型養殖場使用濃縮料和預混料,按照廠家指導并結合自己經驗配制飼料階段。飼料廠根據養殖場的規模、水平和養殖者的認知,生產提供不同蛋白含量的濃縮飼料,并且從通用型產品發展為根據動物生長的營養需求分階段產品,預混料多為原料采購強的大中型養殖場選用。
第三次轉型升級是從國家解除玉米管制、鼓勵北糧南調開始的,全價配合飼料替代濃縮飼料迅速成為非玉米主產區的首要選擇。飼料廠除了蛋雞飼料以外,主流產品改變為顆粒型全價配合飼料,一大批不具備顆粒料生產能力的中小型飼料廠因此被迫退出市場,飼料企業的數量從2007年的17432家,到2012年減少到不足8000家。
前面三個時代分別是:添加劑時代、濃縮料時代、配合料時代。現在我們迎來了飼料行業發展變化的第四個時代,即散裝料時代。
是什么導致了這個時代的到來呢?有這樣幾個重要的原因:
1、養殖場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是最 為根本的原因。人均養殖量的迅速提高,使得飼養員沒有體力和精力搬運飼料、添加飲水及清理糞便,必須通過散裝料自動飼喂的方式供給飼料,他們才能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更為重要的管理和疫病消毒防疫工作。
2、適齡勞動力的缺乏及從業意愿明顯降低,致使產業工人的勞動力成本持續提高,并且越來越難以找到熱愛行業且高素質的飼養員,使得飼養管理面臨的挑戰和困難越來越大。用設備替代人成為了養殖場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不僅是不得不,更是主動性的決定。
3、大規模、高密度的養殖方式,使發生流行疫病的可能性增加,損失加大,成為難以負荷之重。而禽流感和非洲豬瘟對養殖業的打擊,讓每一個養殖場老板充分認識到:只有將這些危害性巨大的疫病拒之門外,才有可能獲得投資收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這次非洲豬瘟給大家的教訓尤為深刻,選擇使用散裝料是阻斷其傳播途徑的關鍵措施之一。而豬飼料占據了全國飼料總量的一半左右,如果大面積開啟散裝料模式,再加上家禽散裝飼料已經在產業化集團及大型養殖的使用,則意味著養殖業和飼料業散裝料時代的到來。
4、規模化養殖場為了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生產水平,不得不通過增加投入、提升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并進一步擴大土地資源的使用率以及環境保護成本固定投入分攤,選擇機械化、智能化和數據化管理成為必然,這樣與之配套的飼料供應系統自然傾向于散裝料自動化傳送飼喂。
總結概括起來,散裝料時代的到來是養殖場規模化的必然產物,是勞動力缺乏以及對勞動者水平要求提高的自然選擇,是防控重大疫病侵入的理性抉擇,是養殖工廠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必要選擇。發達國家的歷史進程已經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明,這是一個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的轉型升級,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散裝料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了養殖場的供料方式,同時將會根本性地改變飼料廠的工藝流程和飼料物流運輸模式。
養殖場需要增加投入建設安裝料塔、傳送和飼喂系統,飼料存儲方式的改變,使得選擇供應商的標準提高,并且幾乎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可以同時使用幾個廠家的產品,與廠家的合作方式由比較隨機轉變為一定要簽訂中長期供貨合同,改變付款方式,增強與飼料企業的協同性。
對于飼料廠來說面臨的考驗更多,他們不得不增加大量的飼料成品倉以保證不同類型客戶的定制產品能夠及時供應,同時開設專門的散裝料裝車線,許多飼料廠恐怕因為空間問題和資金問題而無法滿足這種變化的需要,欲哭無淚。飼料廠還要配備一定數量的散裝飼料專用車,這種車的造價很高,并且只能單程運送,無法配貨,導致運送成本較大幅度提高,運輸半徑大大縮短,遠距離客戶的丟失恐怕在所難免,集團企業的配送優勢顯現,物流供應模式致使客戶資源重整。
飼料企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制粒工藝的調整,散裝料要求顆粒料的硬度增強以減少運輸傳送過程中飼料粉化率的增加,這樣會影響原料的選擇,配方的優化、調質器的增強及調質時間的延長、制粒機環模壓縮比的提高、制粒時間增加、制造成本提升等等問題都需要解決。相信這一次的變革仍然會使一大批落后產能消失,同時飼料企業的投資進一步增大,對生產制造的挑戰加大,散裝料的運營會改變許多飼料企業的客戶群結構,行業門檻的提高,讓無力者退出,讓剩余者規模進一步變大,同時因客戶越來越大了,使飼料企業利潤率下降,飼料企業議價能力逐漸減弱。
散裝料時代受沖擊最 大的恐怕莫過于飼料物流系統了,由于必須使用專業的散裝飼料車,就必然導致傳統的運輸車退出。散裝車運送半徑的瓶頸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運送半徑100公里以內是比較合適的運送距離,100-200公里以內飼料車有可能供應,超過這個里程,即便是飼料車可以供應,養殖場恐怕也不會輕易選擇,原因很簡單,距離使飼料產品成本增加的同時,保障性和及時性的風險也隨之加大。在使用散裝料時,斷供的問題是任何一個養殖場都不愿意面對和難以克服的。
一個時代的到來,從來就沒有偶然性,只是存在認知的問題。散裝料的使用是從大規模的養殖場率先開始的,集團化企業對此情有獨鐘。當散裝料越來越成為主流時,我們會發現內供飼料和定制飼料逐漸成為主力軍,隨著散裝料的推進,我們不難發現,通過經銷商銷售的商品飼料量在不知不覺中減少,飼料廠會從開始時的被動接受發展為主動去做養殖場的工作,愿意與他們通過簽訂長期使用合同的方式,為其安裝散裝料系統,然后經過飼料產品加價的方式逐年將折舊收回。
我之所以說這是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就在于它不僅從形式上改變了飼料行業的產品生產、運輸和使用方式,還必然將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模式發生改變,并且還會反過來促進養殖業的新陳代謝與自我進化。當然飼料企業和物流系統發生的變革更加巨大,這是生產力促進生產關系改變的典型案例。
該來的必然來,該做的一定要做,這對產業鏈上的絕大多數企業來說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