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豬病模式發生了改變
我記得剛畢業參加工作時,規模豬場的豬病以細菌性疾病為主,藥物治療及疫苗預防的效果一般比較好,除豬瘟和口蹄疫外,其它病毒病只是極個別發生。但之后病毒性疾病很快成為傳染病的主體,特別是免疫壓制性疾病(豬藍耳病、2型圓環病毒等)的出現,導致了現在的豬越來越難養。國外研究證實,藍耳病(PRRSV)發生后,可以引起豬體免疫功能下降,特別是在感染早期對免疫功能的壓制作用十分明顯,感染了PRRSV的豬,豬瘟弱毒苗的免疫效果會受到影響,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易繼發附紅細胞體病、鏈球菌病、副豬嗜血桿菌病等其他疾病,與此同時,病原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細菌耐藥性增強或是形成了耐藥性。
2006年夏季至今仍在發生和流行的“豬高熱病”,雖然許多豬場采取了種種措施予以防范,但仍未幸免,這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豬感染2型圓環病毒(PCV-2)后,可導致淋巴器官中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數量減少,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發病或感染的豬存在短暫的不能激發有效的免疫應答現象,使豬群對其它病原體的抵抗力大大降低,PCV-2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迄今已成為全球性疾病。
目前,我國多數豬場仍采用的是工廠化養豬方式。生產實踐表明,這種高密度集中飼養模式,遠離了豬的生物學需要,遠遠超過了豬的適應極限,導致病毒、細菌等超出人類控制的能力。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豬病猖獗等嚴重問題。西方國家早已采用多點式等現代養豬新技術糾正了他們所犯的錯誤,而我國絕大部分養豬企業還未正視這個問題。
在豬病形式上已發生顯著改變的情況下,目前許多豬場仍在使用的連續生產、流水線作業的生產模式,因存在無法做到完全消毒,對病豬有效隔離,杜絕頻繁的轉群應激及人員交叉感染等缺陷,不能適應新形勢下防疫滅病工作的需要,也是導致現在的豬越來越難養的重要因素。
二、現代養豬的新理念——“養重于防,養防結合”
目前在規模養殖生產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不少豬場雖然將預防以及治療當成了很重要的工作,但疾病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有效地解決,表明以前我國制定的“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顯然已經過時。生產實踐表明,目前養豬真正的成功在于“養重于防,養防并重”,這里所說的“養”是舒服的環境,到位的管理,是對豬無微不至的照顧,是提高免疫力的綜合措施。
三、“養”是營養
營養與免疫是密切相關的。豬免疫后所產生的抗體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表明了營養是免疫能否成功的基礎。營養不足,會降低豬的免疫應答能力,易受各種因素侵害而發病。
四、“養”是提供舒服的環境
環境條件對豬的影響是相當的大。人們都說:寒冷、潮濕、不衛生,是引起仔豬腹瀉的外部因素,說明了環境對仔豬的作用。
在規模養豬環境中,溫度對豬的影響是很大的,低溫可引起腹瀉,可以降低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高溫對母豬則有害無利,減少哺乳母豬采食量,減少泌乳量,持續高溫會使公豬精液質量下降,配種受孕率變差等。
因此,在規模飼養的條件下,要想把豬養好,就需要為其提供適宜的生活溫度,衛生的環境及新鮮的空氣等環境條件。
溫度是環境因素中影響很大的部分,溫度不適宜是豬場疾病發生的根源。哺乳仔豬因環境溫度過低,會出現大面積腹瀉,死亡率升高。保育豬因溫差過大,身體抗病力下降,引發感冒或其他疾病,進而出現呼吸道疾病。哺乳母豬因產房溫度過高,采食量減少,泌乳量減少,仔豬吃奶不足或斷奶體重小。
五、“養”還是到位的管理
管理就是盡可能給豬提供適宜的生存條件,包括合理的飼喂、環境控制、日常管理等,管理要細——要考慮到每一個影響因素。
對豬的照顧要體現到“細”上,比如控制溫度時不僅要考慮到舍內濕度、通風、密度及墊料對豬的影響,還應注意通風換氣時注意舍外的溫差,清理消毒時不能漏過每一個角落等。
在我們北方規模豬場秋冬季節之所以會發生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細化管理不到位等。
1、由于溫度較低許多飼養員都會采取關閉門窗的辦法來提高舍內的溫度,但這樣做會使舍內的空氣質量變差。有害氣體無法及時排出,氧氣不能及時得到補充,豬只能通過增加呼吸次數來彌補氧氣不足,過度呼吸會對肺部帶來損害的同時,有害氣體中的氨氣會損害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黏膜對有害細菌的阻擋能力大大降低。
2、晝夜溫差大,會使部分豬出現感冒,如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會繼發呼吸道疾病,引起大面積感染。
3、在豬場存在支原體、圓環病毒和藍耳病病毒的情況下,會引起機體抵抗力進一步降低,導致無力抵抗病原菌的侵襲,一些病原菌如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巴氏桿菌等趁虛而入,引起繼發感染,從而導致豬呼吸道綜合癥的發生。
六、“養重于防”并非否定“防”的作用,也不是忽視“治”的效果
在天氣突變、轉群等應激出現時“防”是必要的,在發病初期“治”可以降低死亡率,減少損失。
對豬群健康時,我們要重“養”;
在應激出現時,我們要重“防”;
在發病初期時,我們要重“治”;
在發病后期病情嚴重時,淘汰可能是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