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我有幸參加了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了“2002年國際集約化畜牧”展覽會。作為中國入世后在境內舉辦的最高水平的國際性畜牧業展覽會,本次展覽吸引了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廠商319家,可謂盛況空前。這次展會為許多國際性公司和國內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企業實力及新技術、新產品的良好機會和舞臺,同時對促進國內外畜牧業的交流與合作,加速我國畜牧也的產業化、規范化、國際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過參觀這次展會,我看到了以下三方面問題:
1.國外參展企業多余國內企業。雖然大部分中國企業為參加此次展覽會,但外國企業的踴躍說明在中國加入WTO以后,國外企業更加關注和重視中國市場,并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研究和開發中國市場,國內器樂將要直接面臨國際競爭的壓力。在這場競爭中,國內企業任何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發揮本土化作業的優勢。牢固掌握終端用戶,將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2.與過為公司相比,國內企業在產品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從80年代初到現在,是中國畜牧業飛速發展的20年,在這20年里,中國的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從過去處于從屬地位的副業,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產業,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方面都亟待提高,如果在短期內本國企業不能改變這一現狀,在競爭中必然會處于劣勢,甚至失敗,因此技術創新將是國內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保障。
3.人才競爭將是今后企業競爭的焦點。從整體來看,目前外國公司人員素質普遍高于國內企業,他們不但擁有一大批洋專家、洋博士,許多公司還聘請了相當數量的中國洋博士和中國本土的博士、碩士,這將為外國企業開辟中國市場提供較大幫助。但與國內一些優秀企業相比,他們并不占有很大優勢,這主要是因為在人才效率方面,外國企業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一方面,那些外國專家對中國國情和畜牧業發展狀況了解甚少;另一方面,那些在外國企業打工的中國人才雖然在學識和技術方面比較優秀,但由于東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外資企業很難將中國人才完全整合到企業中去,不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發揮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雖然他們的工作條件比較優越,但內心大多比較迷茫與彷徨,尚處于“繞樹三匝,何樹可依”的狀態,很難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這也為國內企業吸引更多的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機會。
總之,此次國際集約化畜牧展覽會為業內人士了解國際畜牧業的發展動態提供了信息,也為我們了解國外企業和國際競爭規則提供了一個良好機會。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這次展會,如果我們能夠深刻地進行企業優劣勢分析,及時地取長補短,對加快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步伐,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